Search


【再論詞語】武漢肺炎,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?
**
前一篇〈術語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再論詞語】武漢肺炎,還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?
**
前一篇〈術語與委婉詞〉,有人持不同的看法,那麼容我再多說幾句。

一般而言,選用詞語必須吻合三個要求:一、認清使用者的身份與角色;二、留意語境;三、注意真實性。

在小說寫作中,寫作者如何駕馭「說話者」的語言是一大考驗。譬如,一位男性寫作者如何駕馭書中女性人物的語言;又譬如,一位知識型的寫作者如何駕馭書中底層勞動人物的語言。

而且,這樣的女性或底層語言,也必須符合說話者當時所處的語言環境,以及顧及現實社會的真實性。小說的核心是對話與人物塑造,所以小說家對詞語的錘煉要十分講究。

回到非虛構的現實,我們選用的詞語,其實也同樣必須吻合上述三個要求,只是我們能表代的就只有自己的身份與角色而已──如何以一個員工的角色跟老闆說話,如何以一個父親的身份跟兒子說話,如何以一個消費者的角色跟店家說話……。

更經常的是,我們如何以一個公民的身份跟社會說話。

作為一位台灣的公民,面對兵臨城下的「武漢肺炎」,我們是不是應該像WHO的紳士淑女一樣,在湖光山色的日內瓦會議廳裡宣稱「疾病名稱不可涉及歧視,必須與地理位置、動物、個人或種族無關」?從而把「武漢肺炎」改稱為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」,再符號化為「COVID-19」。

社會的馴化,首先來自於語言的馴化。有權者假借科學、假借權威,把詞語的指涉切除,把內涵縫合,把意義抽乾;使這些術語淪為少數精英份子的話語權,讓後人對發生過的事無法理解,難以記憶,不可追究。

作為一位台灣的公民,這場疫情交織著太多的現實衝突、情感糾葛、政治對抗、歷史愛恨了,「武漢肺炎」這個詞語恐怕都無力負荷吧!「COVID-19」是什麼碗糕?改成「Xi’s COVID-19」(習氏武漢肺炎)更能突顯這場人道災難的政治問責吧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